Willy Gao

Willy Gao

文學

從《金瓶梅》看世界的本質

上個月,我在 Rocky Mountain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進行一場學術報告,探討佛法裡的「成住壞空」與「生老病死苦」觀念如何體現在《金瓶梅》這部世情小說。 《金瓶梅》是一部描寫西門家族興衰的小說,可視作一部小型的史書。一部好的小說,就像鏡子一樣反射世界—— 它讓我們看見人性的慾望與幻滅,也映照出社會的盛衰。 從微觀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與苦; 從中觀角度來看,朝代一代代更替;在繁榮昌盛之際,人們或多或少都希望盛世能長久延續; 從更宏觀層次上,地球歷史上也曾發生數次大滅絕事件。 在報告的結尾,我喜歡提出帶有餘韻的問題讓人思考: 「如果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將走向死亡,那麼真正的生命又在哪裡呢?」 或許,在最令人絕望的時刻,正是尋找真正出路的起點。
2 min read
生活隨筆

遇見奇才

我們都知道,在美國人民擁有持槍的權力。 前陣子,我的同學和我分享了一段親身經歷: 某天,她獨自走在街上,被一個陌生人攔了下來。 那人向她要錢,接著撐開外套,亮出槍。 因為擔心一旦拿出錢包就會直接被搶走,她急中生智,說自己沒有帶錢包,只有 Apple Pay。 於是,那個人便要求她帶他去買東西。 他們就這樣邊走邊聊,我的同學甚至還關心他一下。 最後,他們在 7-11 停下來,給那人買了一杯咖啡。 當死亡離自己只有一臂之遙時, 究竟要擁有怎樣的心性,才能維持這樣的淡定與從容呢?
1 min read
生活隨筆

關於永恆的命題

今年五月去了華盛頓州的奧林匹克國家公園 (Olympic National Park),據說裡面有一個福克斯小鎮是《暮光之城 》的拍攝地。說到吸血鬼,就會聯想到「永恆」這個主題。 自古以來,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每個人內心最深處都在尋找「永恆的感受」,因而將希望投注到事業、家庭、伴侶、孩子、房子、宗教、虛構的角色等等,形式千變萬化。 百轉千迴,崎嶇難行。 然而,真正的永恆在哪裡呢? 又或者說,真正的圓滿在哪裡? 這或許是一生的修練。
1 min read
華語教學

【2025】師大CIEE暑期班教學反思

在今年暑假,第二次在 CIEE 工作,擔任中級班的華語老師。相較於去年第一次帶團班還有教授高級班時的緊張與慌亂,這次在整個教學流程多了一分從容與穩定。 這一屆的學生族群依然非常多元,也是小班制,包括墨西哥裔、黑人、白人、菲律賓裔、華裔,以及在中國出生,但在美國被領養長大的學生,幾乎沒有重複的背景。在課程結構上,除了小班課以外,今年多了「輔導課」。去年雖然也有學生因程度跟不上而另外註冊輔導課,但今年的設計更具制度性。會在第三、第四週以及第七、第八週安排輔導課,協助學生複習與鞏固學習內容。 今年的教學,不僅關於教學技巧的精進或者了解表層文化差異,更在於我開始思索「如何走出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 我發現自己在課堂上不只是帶領學生學語言,而是希望透過中文,引導他們看見自己。這樣的「思考」並非侷限於抽象的新聞議題或辯論,而是一種內在的覺知——讓學生在使用語言的同時,學會表達感受、觀察自己和世界,詳細的教學互動可以看華語教學現場札記這一篇。這靈感其實來自於以前在明德暑校教線上中文時,有位中級班的主任導師叫高畔畔老師,她讓我發現其實是可以用簡單的語言來探討深度的內涵。有時候我們以為要讓學生學會
6 min read
生活隨筆

野性 Untamed Spirit

在上個學期的美國文學課裡,期中作業的題目是「野性」,指的是以大膽而戲劇性的方式打破當時的主流規範。 我挺喜歡「野性」這個概念。相比之下,中國文學往往有一條清晰的「儒釋道」主軸脈絡,貫穿其中;但在觀察美國文學作者時,我感覺不到明顯的主軸,而更像是百花齊放,自成一格。 他們似乎並不是刻意要顯得與眾不同,也不是單純為了唱反調,而是因為觀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有時甚至展現出超越時代的眼光,因而自然而然流露出獨特的氣質與筆法。 或許這才是「野性」真正的力量——它不是衝撞,而是一種內在的自由,一種不必被主流框架所限制的自由。 思考題:究竟要不要跟隨主流呢?
1 min read
文學

愛默生〈Experience〉

美國文學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以其「超驗主義」而著稱。在閱讀數篇Emerson的文章和詩後,其中有一篇〈經驗〉(Experience) 讓我印象深刻,感覺有東方思想的影子。 其中一句:「我們並非直接看見,而是間接看見⋯⋯或許,這些主觀鏡片本身擁有創造的力量;或許,根本沒有『客體』。」 又如另一句:「生命是一串心境的列車,就像一串珠子;當我們穿越它們時,它們展現出多彩的鏡片,為世界染上它們自己的色彩,而每一片鏡片只顯示出它焦點所容納的東西……。」 這些散文語句似乎說明我們無法正確認識到世界的全貌,我們所見的也許只是心理想看到的。 在美國文學課堂中,老師會指派學生負責當日的指定閱讀,要根據指定閱讀提出相關問題。 那次我剛好負責準備愛默生文章的提問,我偶爾喜歡提出顛覆性的問題:「如果我們永遠無法直接接觸現實本身,那麼學習知識的目的何在呢?」 (If we can never directly access "reality," then what is the
1 min read
文學

陶淵明〈形影神〉與存在主義

最近讀了陶淵明的〈形影神〉,以前對他的印象只是喜歡飲酒、安然自足的歸隱詩人,比較少注意到他的哲理詩。 在這組詩中,藉由擬人對話的方式,從外在一層一層穿透到內在。 形對影說:人生短暫,身體會消逝,死了也沒人會長久記得自己,我們來喝酒及時行樂。 影答形:雖然我們不能長生不老,但可以追求名聲,比如立德立功立言。 神答影:名聲不持久,隨著身體的死亡名聲大概也就消盡了,應追求內在的超越。 最後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收尾,雖然看起來冷靜又超脫, 但似乎沒提出根本性的問題: 「若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語氣思路詳解: 陶淵明長年以來常被視為安然自足、崇尚自然的田園詩人。以前國、高中讀〈桃花源記〉,就感受到他對烏托邦的嚮往,即便在官場上失意,仍能感受到他想追求清風亮節的精神。 但最近重新讀了他的詩,發現詩中其實有很多難以言說的情緒落差與思想糾結。感覺陶淵明很想達到莊子逍遙人間的態度,卻被困在「超越死亡」中。不過或許也正因為如此,他質樸的用詞與面對困惑的真誠,更能引發大眾的共鳴。 自古以來,人們常常追求「三不朽」
3 min read
華語教學

華語教學現場札記

這裡紀錄和學生互動的教學情景,不定期更新。 在一次華語課,我教到「長得像……」這個句型,於是我隨口問學生:「你覺得自己長得像爸爸還是媽媽?」 當我點到一位學生時,她沉默了一下,然後回答:「我沒看過我的爸爸媽媽。」 當下我愣了一下,才知道她是被中國家庭領養、在美國長大的學生。 各位華語老師,你們有沒有遇過因文化所導致的尷尬時刻呢?又都是怎麼化解的? --2025/10/25 有次華語課,教當代中文二〈那個城市好漂亮〉這課時,出現了「酸」這個生詞。我趁機引導學生從味覺延伸到情感層面,介紹「酸甜苦辣」這組詞語的比喻用法。 剛好課文裡出現「檸檬」這個生詞,於是我教學生什麼是「心裡酸酸的」,並請他們舉例場景。 --2025/10/25 有一次華語課,教到「經過」這個生詞時,我問學生:「你們經過打折的商店時,會不會進去買東西?」 大部分的學生都回答「會」
3 min read
美國留學

倒影中的自己:遊鏡子湖

在今年五月回台灣之前,我和幾位來自台灣的朋友一起去了華盛頓州的 Mirror Lake。這個地方雖然不是華盛頓州熱門的景點,但卻是我這一年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也許正因為它不像觀光景點那般喧鬧,我才能在那裡真正放慢腳步,感受自然的呼吸。 一、柳暗花明之感 前往湖的路也很特別——不是直直走就能抵達的那種山徑,而是需要繞路、甚至帶點崎嶇的過程。入口並不明顯,有一段還得走過倒下的樹幹,穿越仍未融化的積雪。那天明明是五月,卻仍有大片白雪覆蓋在地面上。 途中有一幕讓我記憶特別深刻,我沒注意有些腳底下的雪其實很薄,一腳踩下去竟踩了個空,差點滑倒。原來看起來結實的雪面,底下可能藏著枯木或空洞。走在這樣的路上,真的要格外小心,也提醒我,這片山林雖然安靜,卻保有它的野性與不可預測。 一路翻山越嶺,走過倒木與雪地,這裡不像是那種「輕鬆好拍」的景點,更像是一個需要你投入心力去親近、去理解的空間。但也正因如此,當我們終於抵達湖邊,看見那片 Mirror Lake 時,有一種「值得了」的感動。 二、世界是心靈的一面鏡子 讓我特別感動的,
3 min read
最新文章

給讀者的一封信:未來的方向

最近,我開始覺察到一件事:我似乎一直在扮演某個角色——一個喜歡付出的人,一個「好老師」、「好人」的形象。我以為只要持續給予、展現價值,就能維繫連結、留住關注與信任。 但我漸漸發現,這樣的付出,有時並不是出於真正的我,而是源自對失去連結與意義的焦慮。這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問自己:如果不是為了扮演某個角色,我想說什麼?我想怎麼活?我真正的聲音在哪裡? 接下來,我會更誠實地面對自己,也會逐步調整這個網站空間的方向。或許不再只是你們熟悉的「教學型、分享型內容」,而是更多來自我內在轉化、掙扎與沉澱的真實紀錄。 我逐漸明白,我的強項並不在於教學文或經驗分享文,因為這些訊息你也可以從其他網站找到,我的強項在於內在的深度。我所說的「深度」,不是堆砌專有名詞、寫出難以理解的艱澀文章。我的語言一直是白話的,真正想帶出的,是那些「看不見卻一直在」的東西——融合過往生命經驗的洞察、對世界運作邏輯的誠實摸索。 這些文字不是情緒的發洩,也不是立場的宣示。我只是想安靜地、誠實地,紀錄我正在經歷的轉化與思考。它可能模糊,
2 min read
最新文章

《一流、二流、三流的提問術:發掘問題,激勵他人,改變行動力的48個提問訣竅》讀後心得:會問問題的人,更能影響人心與行動

這本《一流、二流、三流的提問術:發掘問題,激勵他人,改變行動力的48個提問訣竅》切中現代社會的核心需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懂得提問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這也反映了當代的趨勢,就像 ChatGPT 剛推出時,許多人習慣用它來查詢事實,卻忽略了它更擅長的是拓展思路。 書中強調:「問對問題」才是真正的關鍵。這項能力不僅在人際溝通中扮演關鍵角色,在職場管理上也極具實用價值。雖然市面上有很多提問技巧書,但作者曾經是此方面的苦手,因此這本書會有很多的對比示範,我認為滿有參考價值的。 我將內容整理為三個主要場景:社交、職場與行銷。雖然這三者之間並非界線分明,但各有其重點。整體而言,這是一本聚焦於人際互動的溝通指南,屬於「軟技能」類型的實用書籍。 這正呼應彼得·杜拉克的名言:「重要的不是找出正確答案,而是問對正確的問題。」 一、一般社交場合 在日常生活中,提問是一項被低估但極其有力量的溝通方式。比起滔滔不絕地講話,一個貼近對方感受、富有觀察力的提問,往往更能打開對話的空間。順序是從淺入深。 1. 打招呼時加入提問,
11 min read
最新文章

第一堂一對一中文課怎麼上?--以非零起點學生為例

前言: 我認為一對一的家教教學,其實比團體課更具挑戰性。原因在於,一對一教學非常仰賴教師的即時反應能力與交流技巧。在團體課中,老師可以設計許五花八門的團體活動,例如比手畫腳、畫圖猜詞、情境演戲等等,這些互動可以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營造活潑的課堂氛圍。 然而在一對一課堂中,這類遊戲式的活動較不常見,教學設計更偏向任務導向的人際交流,例如角色扮演或模擬對話。儘管這樣的「聊天」看似輕鬆,但實際上背後需要教師精心安排語法與詞彙的運用,透過對話有意識地強化語言架構,讓學生在自然的語境中練習並內化。 因此,一對一教學對教師來說,不只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更是教學能力的試煉。若想真正達到「教得好、學得會」,其實非常考驗老師的課程設計力與現場引導力。 第一次獨立接家教案,沒有平台或學校支援,其實讓我蠻緊張的。雖然理論上了解許多細節與規則,但實際操作上仍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 以下分享一下我第一次當家教的經驗流程,我也詢問了獨立接家教很久的華語老師 EE,還滿有幫助的。 一、第一堂課前:建立學生需求表單 在正式上課前,我會請學生填寫一份簡單的學習需求表,了解他/她的基本背景與學習目標,包括:
7 min read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UW)- 生活篇
最新文章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UW)- 生活篇

來西雅圖也快將近一學年了,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這一年生活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內容涵蓋方方面面。 一、天氣 在天氣方面,其實西雅圖的緯度還蠻高的,大概接近 50 度,跟哈爾濱差不多。對,你沒聽錯,就是那個冰雪之城哈爾濱。不過因為西雅圖附近有洋流的關係,所以體感溫度沒有想像中那麼冷,比較像是濕冷。 在穿著方面,基本上我覺得穿得跟台灣的冬天差不多就行了。除非遇到下雪天,下雪天是真的冷,不過我這一年的下雪天大概只有幾天而已,並不是很多。我有聽說前幾年的雪下得比較多。基本上只要有下雪,學校通常會停課或延遲上課。 西雅圖是名副其實的「雨都」,我個人的感受是,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下雨或是陰天。所以,晴天真的要好好把握——天氣好的時候非常適合出來散步或曬曬太陽,真的很舒服。 至於自然災害,我這一年只有遇過一次暴風。那風真的很大,有點像颱風,但沒有雨。這種暴風有時會導致停電,一年大概一、兩次而已,跟台灣每年好幾次的颱風比起來,其實算少的。 二、治安 治安的部分,我個人覺得,只要是在美國的大城市,治安都不會太好。
10 min read
最新文章

【2025】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UW) 冬季修課心得

目錄 1. 文言文 2. 聲韻學 3. 文學史 4. 英文課 105 前言: 在冬季學期,我總共選修了四門課,其中三門是必修課,另一門則是為了申請助教資格而選的英文課。說實話,修四門課的工作量其實已經超出一般人的負荷,因此我不太建議大家照著這樣的模式選課。超過15學分(通常三門課就會達到)還需要額外加收學費——不過英文課是例外,因為它不算學分。 一般來說,三門課就已經是極限了,因為美國的課通常都需要做課前閱讀,這樣上課才能進行討論。但我的情況比較特殊,我希望能在前期把必修課集中修完。至於英文課,因為我在秋季學期沒有搶到名額,只能延到冬季來修——所以也提醒一下,若你也有申請英文助教的計畫,而且還沒達到英語口說門檻,最好在秋季就先選到相關課程。 這一學期幾乎沒有什麼真正的休閒時間。從期中開始,不論是期末報告還是考試,幾乎是接二連三地來。所以我從期中之後就很刻意地在每個週末平均分配各項作業的份量。否則如果把所有事情都壓到最後一週,真的會造成很大的負荷。 以下會分享我對這學期幾門課的修課心得。不過這不只是單純的上課感想,我也會試著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來觀察老師
15 min read
最新文章

ACTFL 三種溝通模式(上):從理解到表達的教學實踐

目錄 一、語言表現與衡量指標 1. 語言表現 V.S. 語言熟練度 2. 語言表現的四項衡量指標 3. 語言表現的四項衡量指標和水平能力 二、三種溝通模式 1. 三種溝通模式定義與常見活動 2. 三種溝通模式評量指標 前言: 今年二月,我參加了我們學校語言中心主辦的 ACTFL 的 「Developing and Assessing the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 」工作坊。我認為,這是我目前參與過最能夠將概念講解得完整且具系統性的教師培訓之一。整場工作坊的核心圍繞在三種教學模式的發展:從理解(Interpretive)、到人際互動(Interpersonal)、再到表達(Presentational)。講者對這三種模式的理論架構與實務應用講解得非常清楚,讓我印象深刻。 這場工作坊讓我想起以前在北喬治亞大學中文領航項目設計輔導教材的時候,自己其實早已在無意識中運用到這些模式。比如說,我會先設計安排聽力或閱讀的活動,這個部分就屬於「理解詮釋」的階段。
13 min read
最新文章

從元認知看如何引導高品質討論

目錄 一、提問與檢視假設 1. 質疑問題本身 2. 檢視假設的合理性 二、回答論證與檢驗邏輯 1. 提供證據支持論點 2. 拆解與檢視論點邏輯 3. 檢驗證據與推理的可靠性 4. 探索不同角度的問題 思維先於形體,先有思想才有後續一切的行動。教學方法、策略與活動設計,皆從思維中延展而出。而在這些思維之前,存在著更為純粹的「元認知」(Metacognition)——也就是對自身思維的覺察與調節。這個詞有時也被翻譯成「後設認知」,兩者其實是同一個概念,只是「元認知」聽起來更貼近對思維源頭的強調。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弗拉維爾(John H. Flavell)在 1970 年代首次提出這一概念,認為元認知是我們對自身認知歷程的了解與掌控。 在教學現場,常常需要有討論的環節。有效的討論不僅能深化學生的理解,也是一個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過程。然而,要讓討論具備品質,絕非只是多提出問題那麼簡單。這時,
5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