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y Gao

Willy Gao

最新文章

《一流、二流、三流的提問術:發掘問題,激勵他人,改變行動力的48個提問訣竅》讀後心得:會問問題的人,更能影響人心與行動

這本《一流、二流、三流的提問術:發掘問題,激勵他人,改變行動力的48個提問訣竅》切中現代社會的核心需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懂得提問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這也反映了當代的趨勢,就像 ChatGPT 剛推出時,許多人習慣用它來查詢事實,卻忽略了它更擅長的是拓展思路。 書中強調:「問對問題」才是真正的關鍵。這項能力不僅在人際溝通中扮演關鍵角色,在職場管理上也極具實用價值。雖然市面上有很多提問技巧書,但作者曾經是此方面的苦手,因此這本書會有很多的對比示範,我認為滿有參考價值的。 我將內容整理為三個主要場景:社交、職場與行銷。雖然這三者之間並非界線分明,但各有其重點。整體而言,這是一本聚焦於人際互動的溝通指南,屬於「軟技能」類型的實用書籍。 這正呼應彼得·杜拉克的名言:「重要的不是找出正確答案,而是問對正確的問題。」 一、一般社交場合 在日常生活中,提問是一項被低估但極其有力量的溝通方式。比起滔滔不絕地講話,一個貼近對方感受、富有觀察力的提問,往往更能打開對話的空間。順序是從淺入深。 1. 打招呼時加入提問,
11 min read
最新文章

第一堂一對一中文課怎麼上?--以非零起點學生為例

前言: 我認為一對一的家教教學,其實比團體課更具挑戰性。原因在於,一對一教學非常仰賴教師的即時反應能力與交流技巧。在團體課中,老師可以設計許五花八門的團體活動,例如比手畫腳、畫圖猜詞、情境演戲等等,這些互動可以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營造活潑的課堂氛圍。 然而在一對一課堂中,這類遊戲式的活動較不常見,教學設計更偏向任務導向的人際交流,例如角色扮演或模擬對話。儘管這樣的「聊天」看似輕鬆,但實際上背後需要教師精心安排語法與詞彙的運用,透過對話有意識地強化語言架構,讓學生在自然的語境中練習並內化。 因此,一對一教學對教師來說,不只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更是教學能力的試煉。若想真正達到「教得好、學得會」,其實非常考驗老師的課程設計力與現場引導力。 第一次獨立接家教案,沒有平台或學校支援,其實讓我蠻緊張的。雖然理論上了解許多細節與規則,但實際操作上仍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 以下分享一下我第一次當家教的經驗流程,我也詢問了獨立接家教很久的華語老師 EE,還滿有幫助的。 一、第一堂課前:建立學生需求表單 在正式上課前,我會請學生填寫一份簡單的學習需求表,了解他/她的基本背景與學習目標,包括:
7 min read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UW)- 生活篇
最新文章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UW)- 生活篇

來西雅圖也快將近一學年了,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這一年生活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內容涵蓋方方面面。以下都是我個人主觀的感受,僅供參考。 一、天氣 在天氣方面,其實西雅圖的緯度還蠻高的,大概接近 50 度,跟哈爾濱差不多。對,你沒聽錯,就是那個冰雪之城哈爾濱。不過因為西雅圖附近有洋流的關係,所以體感溫度沒有想像中那麼冷,比較像是濕冷。 在穿著方面,基本上我覺得穿得跟台灣的冬天差不多就行了。除非遇到下雪天,下雪天是真的冷,不過我這一年的下雪天大概只有幾天而已,並不是很多。我有聽說前幾年的雪下得比較多。基本上只要有下雪,學校通常會停課或延遲上課。 西雅圖是名副其實的「雨都」,我個人的感受是,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下雨或是陰天。所以,晴天真的要好好把握——天氣好的時候非常適合出來散步或曬曬太陽,真的很舒服。 至於自然災害,我這一年只有遇過一次暴風。那風真的很大,有點像颱風,但沒有雨。這種暴風有時會導致停電,一年大概一、兩次而已,跟台灣每年好幾次的颱風比起來,其實算少的。 二、治安 治安的部分,我個人覺得,
10 min read
最新文章

【2025】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UW) 冬季修課心得

目錄 1. 文言文 2. 聲韻學 3. 文學史 4. 英文課 105 前言: 在冬季學期,我總共選修了四門課,其中三門是必修課,另一門則是為了申請助教資格而選的英文課。說實話,修四門課的工作量其實已經超出一般人的負荷,因此我不太建議大家照著這樣的模式選課。超過15學分(通常三門課就會達到)還需要額外加收學費——不過英文課是例外,因為它不算學分。 一般來說,三門課就已經是極限了,因為美國的課通常都需要做課前閱讀,這樣上課才能進行討論。但我的情況比較特殊,我希望能在前期把必修課集中修完。至於英文課,因為我在秋季學期沒有搶到名額,只能延到冬季來修——所以也提醒一下,若你也有申請英文助教的計畫,而且還沒達到英語口說門檻,最好在秋季就先選到相關課程。 這一學期幾乎沒有什麼真正的休閒時間。從期中開始,不論是期末報告還是考試,幾乎是接二連三地來。所以我從期中之後就很刻意地在每個週末平均分配各項作業的份量。否則如果把所有事情都壓到最後一週,真的會造成很大的負荷。 以下會分享我對這學期幾門課的修課心得。不過這不只是單純的上課感想,我也會試著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來觀察老師
15 min read
最新文章

ACTFL 三種溝通模式(上):從理解到表達的教學實踐

目錄 一、語言表現與衡量指標 1. 語言表現 V.S. 語言熟練度 2. 語言表現的四項衡量指標 3. 語言表現的四項衡量指標和水平能力 二、三種溝通模式 1. 三種溝通模式定義與常見活動 2. 三種溝通模式評量指標 前言: 今年二月,我參加了我們學校語言中心主辦的 ACTFL 的 「Developing and Assessing the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 」工作坊。我認為,這是我目前參與過最能夠將概念講解得完整且具系統性的教師培訓之一。整場工作坊的核心圍繞在三種教學模式的發展:從理解(Interpretive)、到人際互動(Interpersonal)、再到表達(Presentational)。講者對這三種模式的理論架構與實務應用講解得非常清楚,讓我印象深刻。 這場工作坊讓我想起以前在北喬治亞大學中文領航項目設計輔導教材的時候,自己其實早已在無意識中運用到這些模式。比如說,我會先設計安排聽力或閱讀的活動,這個部分就屬於「理解詮釋」的階段。
13 min read
最新文章

從元認知看如何引導高品質討論

目錄 一、提問與檢視假設 1. 質疑問題本身 2. 檢視假設的合理性 二、回答論證與檢驗邏輯 1. 提供證據支持論點 2. 拆解與檢視論點邏輯 3. 檢驗證據與推理的可靠性 4. 探索不同角度的問題 思維先於形體,先有思想才有後續一切的行動。教學方法、策略與活動設計,皆從思維中延展而出。而在這些思維之前,存在著更為純粹的「元認知」(Metacognition)——也就是對自身思維的覺察與調節。這個詞有時也被翻譯成「後設認知」,兩者其實是同一個概念,只是「元認知」聽起來更貼近對思維源頭的強調。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弗拉維爾(John H. Flavell)在 1970 年代首次提出這一概念,認為元認知是我們對自身認知歷程的了解與掌控。 在教學現場,常常需要有討論的環節。有效的討論不僅能深化學生的理解,也是一個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過程。然而,要讓討論具備品質,絕非只是多提出問題那麼簡單。這時,
5 min read
最新文章

美國研究所學術會議攻略

目錄 一、美國學術會議有哪些形式? 二、如何找到適合自己領域會議? 三、參加會議的費用怎麼找? 前情提要:這篇文章是一個地圖蓋覽,主要介紹美國研究所的會議形式和進行方式。我舉的例子是以我主修的亞洲語言與文學系為主,但即使是其他領域,也能從中獲得一些學界的基本的概念。 一、美國學術會議有哪些形式? 以下是我聽過或參加過的美國學術會議形式,依規模由小到大排列。由於我目前還在研究生早期階段,所以對於如何籌備小組討論(panel)或擔任討論人這種比較後期階段的工作,我並太熟悉。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或者大家也可以跟我分享。 1. Circle 主要是針對某個專業領域所設立的研究發表或者討論某篇論文。這種 Circle 通常是由教授發起的,但有時也可能是研究生主動提議,參加的人通常都是很特定專業領域,比如語言教學 Circle、歷史語言學 Circle 等等。 我曾誤打誤撞參加過「中國歷史語言學 Circle」,基本上只邀請與中國歷史語言學相關的研究生參加。由某位學長姐負責報告研究成果,之後大家一起提問、討論和交流。這類非正式會議的規模通常不大,通常在 1
6 min read
最新文章

參加密西根安娜堡大學比較文學系學術會議

目錄 一、學術會議:打破對「比較文學系」的刻板印象 二、會議之外的享受:吃住玩購物 最近有幸前往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參加為期兩天比較文學系的研究生會議。參加學術會議最大的好處,就是能一邊開會、一邊享受旅行的樂趣 (如果有資金的話)。 時值接近理應春暖花開的三月底,但密西根州的天氣依然相當寒冷,聽說前一天還下雪。這次參加比較文學學術會議,還沒進會場我就已經深刻感受到所謂「大陸型氣候」的威力了。 我還記得從飯店走路前往密西根大學,準備簽到的時候,手居然使不上力,導致簽名時的字跡很像抽象藝術。聽那裡的學生說在冬天的時候,真的有學生的手凍傷。因此,前往密西根時,一定要記得戴手套! 雖然密西根大學的緯度和西雅圖差不多,但畢竟西雅圖附近有暖流,氣候相對比較溫和。 一、學術會議:打破對「比較文學系」的刻板印象 這次的學術會議是由研究生所主辦的,他們邀請了許多不同大學的研究生前來參加。一般來說舉辦研究生會議,不一定會邀請其他學校的學生參加,除非是規模比較大或是由知名學校或系所舉辦的會議,不然
9 min read
美國大學教授是怎麼選出來的?——來自研究生的現場觀察
最新文章

美國大學教授是怎麼選出來的?——來自研究生的現場觀察

前陣子,透過我們亞洲文學與語言系主任的信件得知,歷史系正在招募一位助理教授,並於一月挑選出四位候選人進行校園訪問(Campus Visit)。校園訪問就像比賽的決賽,這些候選人可能是從數百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此前已經經過初步的面試。整個徵選過程可能長達半年,這也是美國教授徵選的正常時長。作為一名研究生,我從參與過程中觀察到了許多細節,希望這些分享能為有志於進入美國文科學術界的人提供啟發。 校園訪問通常為期兩天,分為學術報告(Job Talk)和教學展示(Teaching Talk)這兩個核心部分。但事實上,候選人在這兩天的行程都排得滿滿的,包括與院長、系上教授、相關系所教授、研究生,甚至圖書館員的會面 (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學校有豐富的圖書館資源)。這意味著候選人需要在短時間內面對不同領域與背景的人,展現他們的學術專業、教學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與台灣不同,美國的教授徵選過程中,部分學校會邀請研究生參與,研究生可以參與學術報告 ( Job Talk)、教學展示 ( Teaching Talk ) 還有專門的與研究生和候選人會談,且在校園訪談前負責人會寄履歷給我們看,研究生可以隨意選任何
8 min read
最新文章

再談學習如何學習-- 心態篇

上次談到「學習如何學習」的概論,這次我想進一步分享一些學習過程中的心態,而心態是一切學習之始,也是比任何技巧都還要重要的部分。 這些例子都是來自我的親身經歷,可以說是用血與淚(? 換來的功課,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1.速成的迷思 我們都知道,最好的學習其實就是一步一腳印,細水長流,然而現代社會步調緊湊,總是高喊「要很努力才不會停留在原地」,並充斥著各種速成課程的宣傳,例如「七天輕鬆學會...」、「三個月成為大師...」等等。這些課程讓人以為,只要投入就能立刻獲得甜美的成果。然而,現實往往是另一回事:越想要快速達到目標,反而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或金錢。 我記得當初準備申請美國研究所時,面臨托福考試的壓力,也曾幻想可以在短時間內輕鬆達標。看到那些「三個月破百」的廣告,心動不已,便報名參加了。然而,課程雖然教了許多應試技巧,但我的成績卻毫無起色。那時我終於明白,能在三個月內托福破百的人,多半是因為他們原本的基礎就很好,或已經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只需要稍加指導就能事半功倍。而我並不在這類人之列。 意識到這一點後,就摸摸鼻子,重新去別的地方上打基礎的課。雖然這個過程更長但比較札
7 min read
最新文章

我從模擬面試學到的三件事

最近利用學校的職涯中心練習面試,即使已經有幾次面試經驗,仍然發現很有收穫,可能是因為對方很有引導能力。雖然以前練習過面試,但這次仍能發現以前沒有注意到的點。我們的練習方式是針對一道題目進行回答,反饋後再進行下一題。雖然用 ChatGPT 的練習方式非常方便,但與經驗豐富的真人模擬練習體會更深刻。也讓我理解很多概念看似基礎,但「知道」與「做到」之間真的有很大差距。 從這次練習中,我學到的有幾點: 1. 用 Show 的方式而不是 Tell 面試時,除了熟悉履歷上的內容 (面試官要核對是否屬實),更要以具體的案例來展現自己的技能與特點。面試官會根據你的履歷提問,因此我們需要準備好如何進一步闡述那些經歷,尤其是要補充他們無法從履歷中得知的細節。 在回答問題時,可以用「現在-過去-未來」的方式構建回答: * 現在:目前的身份(例如: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生)。 * 過去:提及你的經歷以及從中學到的技能(例如:教學經歷如何提升了你的適應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 * 未來:說明這些經歷和技能如何幫助你成為更出色的教師或實現其他職業目標。 範例(已翻成中文): 自我介紹 Before:
6 min read
最新文章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UW) --學業篇

最近秋季學期告一段落了,由於寒假並沒有安排特別的計劃,便多了些時間來補足學期中沒時間看的書與線上課程。藉此機會,我想分享一些本學季的上課心得,以及對亞洲文學與語言系所目前的整體感想。 本文將分為兩部分進行介紹:第一部分是亞洲文學與語言系所的整體特色,第二部分是2024年秋季修課的心得。每個系所的特色其實都各有不同,例如有些系所偏向業界導向,課程多安排在晚上以方便在職學生,項目時間時間也比較短,完成項目以專案為主;而我們系所則以研究為導向,因此課程時間安排較為正常,畢業要求是完成論文。這些特性也展現了不同系所的需求與定位,因此無法一概而論,但可以為想留學的人一窺其面貌。 一、系所特色 1. 系所概述 我們的系所叫亞洲文學與語言學系,底下設四個 Track(可以理解為分支方向)。最初只有中國、日本和南亞學系,以及佛教系,研究所沒有韓文系,但今年新增了 Asia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rack,讓學生可以選任何亞洲範圍的課程。 .必修課的設置 基本上博士沒有必修課,因為博士生主要是根據研究方向,與導師共同規劃課程。而碩士課程的設置則比較微妙。我所
10 min read
最新文章

美國滑雪初體驗:新手準備與挑戰攻略

滑雪是美國冬季的熱門運動,而這次我因為同學的邀請,有機會與他以及一位滑雪經驗長達十年的學長一起到 Stevens Pass 體驗滑雪。如果不是因為這次的邀請,我想我這輩子可能都不會主動接觸這項運動。 我覺得滑雪是一項需要很大熱愛的運動,因為它必須克服三大挑戰。第一,天氣限制,由於台灣處在亞熱帶氣候,下雪機率小,因此想滑雪通常需要飛到鄰近的日本或韓國;第二,滑雪很危險,常常有受傷或意外的情況發生,因此我在去之前特地看了一些滑雪的教學影片,大概了解進入雪場的狀況。 第三,很燒錢,因為滑雪場通常都地處偏遠,因此交通費高,再加上還需要全身的雪具裝備,而在店面租往往不便宜,如果你是初學者,又需要加上教練費(除非有會滑雪的朋友),所以第一次滑可能要上萬元。 抵達學長的家後,我們先試穿雪鞋並整理雪具。他的家幾乎像一間小型雪具店,架子上一個個掛滿了不同的雪板,十分壯觀!他提供了所有必要的雪具,甚至還有對講機,讓我們不禁感嘆他對滑雪的熱愛。畢竟雪場的訊號通常不好,對講機確實是聯絡彼此的最佳工具。 滑雪分為雙板和單板(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板子和兩個板子的區別),因為是零經驗,所以我們是使用雙板,對初學
10 min read

西班牙巴塞隆納藝術之旅

此篇遊記記錄了我在2024年8月底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旅程。 巴塞隆納是我這次西葡旅行的最後一站,但它卻是我見過最魔幻且充滿活力的城市。在這裡可以常看到將藝術融入生活的景觀,這點尤其吸引我。這座城市以高第 (Antoni Goud) 的創作而聞名,他的設計充滿了奇幻與創意,徹底打破了傳統建築的形式,讓巴塞隆納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第的建築風格不太用筆直的線條,反而運用了大量的曲線和自然形態,讓整座城市充滿了不拘一格的生命力和獨特的藝術氛圍。對我而言,巴塞隆納無疑是歐洲必訪的城市之一。 這次我參觀了三個著名景點:聖家堂、奎爾公園和巴特婁之家,此外還特別去拍攝了一座像美術館般的歷史悠久的醫院。這篇文章將主要介紹前三個景點。 一、聖家堂 聖家堂的外觀一眼望去,與傳統的天主教堂截然不同。它並沒有傳統教堂那樣筆直莊嚴的外形,而是充滿了不規則、崎嶇的設計,甚至還未完工。這座由高迪設計的教堂自1882年開始建造,至今已經超過一百年仍在持續施工。起初,我以為它不過是另一座普通的教堂,但走進內部後,才真正感受到它的獨特與震撼,彷彿置身於一個奇幻的世界,見證高第無窮的創意與對自然的深刻理解。
6 min read

秋季必玩活動:探秘美國玉米迷宮

今年十月底,我參加了由國際學生組織 (CIRCLE) 舉辦的農場玉米迷宮活動。玉米迷宮是美國一項相當流行的活動,已有約 30 年的歷史。這次參觀的農場名叫 Bob農場,經營玉米迷宮已有 20 年,每年都會使用 GPS 設計全新的迷宮圖案。聽說鄰近萬聖節的時候,農場可能會安排工作人員假扮成鬼,增添節日氣氛。不過這次我們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景。 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造訪,玉米迷宮都有不同的風味,但強烈建議避免雨天前往,否則體驗可能大打折扣,畢竟地上都是泥濘,不但很難行走,鞋子又會弄髒。 紀實紀錄 玉米迷宮旅程分為幾個部分: 1. 搭乾草車 (hayride): 活動的開始是乘坐乾草車前往玉米迷宮,車上鋪滿乾草,增添了鄉村氛圍。結束後,也需要再次搭乘乾草車返回入口。 2. 玉米迷宮: 農場的玉米迷宮挺大的,可以選擇看地圖或者不看地圖。如果中途迷路的話其實是可以一直往左走直接出去。 那一天因為雨天的關係,地面狀況相當糟糕,據資深帶團領隊說,那是她見過最糟糕的一次地況 — — 地上不僅泥濘,還積水成災。然而,我朋友的心情似乎完全不受外境影響,
3 min read

美式足球初體驗:從校園比賽看美國運動文化

最近參加了由系上學姊組織的看美式足球賽活動,那天是這學季最後一場主場賽事,對手為 UCLA。或許因為是今年的主場最終站,整場活動氣勢磅礡、人潮洶湧,甚至還有絢麗的煙火表演!這是我第一次觀看美式足球比賽,雖然對規則並不熟悉,但現場的氛圍讓我印象深刻。特別是場內燈光效果的變化和巨大的螢幕看板,為比賽增添了不少視覺效果。 美式足球雖然與籃球一樣是美國的國民運動,但其影響力主要集中在美國本土,並未像籃球那樣風靡全球。然而,即使對美式足球本身興趣不大,我仍然認為值得親自觀看一次,去感受一下氛圍。美國的大學相當重視運動,這也反映了他們對全人教育的重視,將體育視為培養學生多元能力的重要一環。 以下分享第一次看校園美式足球比賽的體驗: 一、買票 可以從以下連結買票:連結 二、進場前 原本以為只限制後背包進場,沒想到在進場時被入口人員告知我的側身包太大,因此無法帶入場內。無奈之下,我只能將側身包借放在附近的 Walker Locker 的貨櫃車,費用要15美金,滿貴的。如果時間充裕,或許可以提前到 IMA 利用置物櫃存放物品。 按照規定可以攜帶透明的袋子入場,我注意到很多人都帶了透明袋
4 min read

在美國談老子《道德經》

最近在中國文學歷史課的報告中,我選擇了老子的《道德經》作為主題。原本以為「道」這樣抽象的內容會讓台下同學難以理解,但意外地,我的同學普遍給予了非常好的反饋。有位同學說我的報告「in a flow」,即結構連貫、思路清晰,還有同學特別喜歡我的比喻和視覺化呈現。於是,我決定分享這次報告的內容,包括講稿和 PPT (PPT下面是稿詞)。 其實,選擇這個主題是因為我對形而上的主題相當感興趣,所以即使是課堂報告,我也不想交差了事。為了確保呈現效果,我在報告前還去Center for Speech& Debate 進行了兩次諮詢。第一次是檢查邏輯是否通順,刪去一些雖然我覺得不錯但在銜接上有問題的部分;第二次則是練習講解,並觀察對方的反饋,以便進一步調整內容。下次有機會會寫一篇分析解構文。 此次報告分為三大部分,分別為「什麼是道?」、「二元觀」、「水的比喻」,以及前言和結尾兩小段。 Preface: 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8 min read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UW) — 生存篇

在國外生活有時候並不那麼容易。不僅物價高昂,還有語言和文化上的隔閡需要克服。再如,美國的學費、生活安全等問題,也都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在此,我將分享一些目前在西雅圖的生活經歷、如何更好地適應環境以及一些隱藏的資源。這些資源有些來自我自身的經驗,有些則是從朋友那裡學到的寶貴經驗。(會陸續更新) 1. UW 國際學生學費豁免 (International Student Tuition Waivers) 有一次系上學術顧問主動通知我,他們已經幫我和其他國際學生申請了 International Student Tuition Waivers (限碩士或博士),才讓我知道原來有這樣的機會。不過這個計畫是有名額限制的。據學術顧問說,因為有些同學找到教學助理(TA)的職位,所以其他部門有了多餘的名額可以分配給我們。但這項學費減免並非每學期都能保證獲得,因此實際上能否申請成功仍是未知數。此外,每個學位最多只能申請三個學季(即一年)的減免。 其實,獲得學費減免最穩定的方法還是申請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 TA)或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 RA
6 min read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UW)— 資源篇

來到華盛頓大學之後,才真正體會到這所大學的大規模和豐富的資源,真的像是挖掘不完的寶藏。無論你能想到什麼需求,這裡幾乎都能找到相關的資源。不過並不是所有資源就要用好用滿,畢竟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選擇適合和當前所需才是最重要的。以下分享目前我聽說過或親身使用過的一些服務和資源(持續探索中)。 一、課業: 1. 演講&報告 有一次參加國際生活動主辦的「練習公眾演講」工作坊,意外發現了這項服務。這是由傳播系(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提供的諮詢服務,主要由修過 COM 220 和 320 課程的大學生擔任顧問。不管是需要檢視講稿內容、進行模擬練習,或單純練習演講,都可以向他們尋求反饋。 我之前用過兩次這項服務。第一次是請他們幫我看課堂報告的邏輯是否通順,結果發現有一段內容讓對方有些迷惑(get lost),於是刪除了那部分,整體變得通順許多。第二次是進行模擬演練,學到了很多實用的技巧,例如互動技巧和眼神接觸技巧。他建議我在給出例子前可以先向觀眾提一個問題,有人回應當然很好,若無人回應也可以自己接話(自問自答在英文演講中很常見,雖然中文演講中較少
7 min read

剛來到美國,你需要先做哪些事?

剛抵達美國時,最重要的是先將生活安頓好,比如辦手機號碼、開銀行帳戶還有買生活用品。以下為來到美國後的生活紀錄: 一、生活篇 1. 辦手機號碼: 擁有美國手機號碼相當重要,因為不論是銀行開戶、辦信用卡或者線上購物都需要用到手機號碼。 ‧ 方案:主要分為預付卡、一般、家庭方案。預付卡是指你預先繳當月的費用,家庭方案是多人共享,由一人負責繳費,其他人再將費用交給負責人,費用大約是一般方案的一半。 如果可以的話可以來美國前購買預付卡,這樣一到美國就有手機號碼,而且也能使用預付卡的優惠(我記得我用 AT&T 的優惠費用大約跟家庭方案差不多),這樣會比較便宜也不用特地去找人。 ‧ 電信公司:美國的三大電信公司有 AT&T、T-mobile 還有 Verizon。前兩者的費用差不多,Verizon 好像比較貴。我第一次來美國是用 AT&T,收訊我覺得挺滿意的,第二次來因為買錯預付卡而 T-mobile 比較近,所以用這一家,
5 min read

【2024】美國華盛頓大學( UW ) 租屋經驗分享

在收到學校的錄取通知單後,可以在等待學校核發I-20期間先找房子,畢竟找租屋處相當花時間。這篇文章分享我當時在西雅圖找房子的心路歷程和經驗。 一、找租屋處時間點: 我是在收到學校的錄取通知單後就開始尋找租屋處的。我也聽說有些人到了美國後先住旅館再開始找房。我覺得這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但因為我認為到了美國後還要花很多精力去處理其他事情,比如辦銀行、電話卡、熟悉學校環境等等,因此我還是選擇先找好房子,這樣比較不讓我擔憂。 補充:我有一位同學是透過 FIUTS組織 (FIUTS是除了UW CIRCLE以外,另一個幫助國際生的組織) 申請短期寄宿家庭,大約7-10天,再利用這段時間找房。費用會比住旅館還便宜,有興趣可以跟他們聯絡。 二、房源: · 校內網站:我是從校內網站開始找房的,有些房子是隸屬於學校的,有些是學校與租賃業者合作的。住在校內的優點是交通方便,環境單純且安全,並且不需要社會安全卡( SSN );但也有很大的缺點:價格太貴,比如雅房(有共用客廳和廚房)的租金接近台幣五萬元,會讓人覺得很不合理。另外,通常租約會綁定一年,因此如果中途不續住會比較麻煩。 · 校外網站:
7 min read

【2024】申請美國學生簽證經驗分享

拿到學校發的 I-20 後,就要開始申請學生簽證,我覺得申請美簽如同闖大地遊戲,需要很有耐心,一關破一關。此篇文章紀錄申請美簽實際會遇到的情況,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面談前: .填寫 DS-160 表格、拍美簽照片 .繳交 SEVIS I-901費用 .預約美簽時間: 本來想提早預約5/22,但發現美簽面談要求需在項目開學的120天內預約,因為不敢冒這個風險,所以改成5/28(可免費改三次日期)。 免面談資格:此規定經常變動,詳細的還是要查看美國在台協會(AIT)的官方網站。例如,這次規定除了辦過 B1/B2 簽證,還要辦過其他簽證(並且要面談過)才有這資格。而我之前辦J-1簽證時是只要曾透過旅行授權電子系統(ESTA)去過美國就可以免面談,然而這次不適用,因為我雖然以前辦過 J-1簽證但沒面談過。 面談當天必備資料(一定會用到): .新護照 .I-20 (所有頁數)
3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