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lin K.
  • Home
  • 華語教學
  • 文學
  • 美國留學
  • 後設認知
  • 生活隨筆
  • 旅遊
  • 關於我
Sign in Subscribe
熱門文章

撰寫美國研究所SOP的三種層次

  • Willy Gao

Willy Gao

17 Dec 2024 • 7 min read

This post is for paying subscribers only

Subscribe now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愛默生〈Experience〉

美國文學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以其「超驗主義」而著稱。在閱讀數篇Emerson的文章和詩後,其中有一篇〈經驗〉(Experience) 讓我印象深刻,感覺有東方思想的影子。 其中一句:「我們並非直接看見,而是間接看見⋯⋯或許,這些主觀鏡片本身擁有創造的力量;或許,根本沒有『客體』。」 又如另一句:「生命是一串心境的列車,就像一串珠子;當我們穿越它們時,它們展現出多彩的鏡片,為世界染上它們自己的色彩,而每一片鏡片只顯示出它焦點所容納的東西……。」 這些散文語句似乎說明我們無法正確認識到世界的全貌,我們所見的也許只是心理想看到的。 在美國文學課堂中,老師會指派學生負責當日的指定閱讀,要根據指定閱讀提出相關問題。 那次我剛好負責準備愛默生文章的提問,我偶爾喜歡提出顛覆性的問題:「如果我們永遠無法直接接觸現實本身,那麼學習知識的目的何在呢?」 (If we can never directly access "reality," then what is the
15 Sep 2025 1 min read

快樂的持續性

之前去了 Franklin Falls,天氣時晴時雨。 走著走著,突然浮現一些念頭—— 如果快樂是建立在外在條件備齊之上, 比如:天氣晴朗、沒有霧氣,陽光恰好灑在瀑布上,才讓人覺得「值得」或「開心」, 這樣的快樂,又能持續多久呢?
09 Sep 2025 1 min read

陶淵明〈形影神〉與存在主義

最近讀了陶淵明的〈形影神〉,以前對他的印象只是喜歡飲酒、安然自足的歸隱詩人,比較少注意到他的哲理詩。 在這組詩中,藉由擬人對話的方式,從外在一層一層穿透到內在。 形對影說:人生短暫,身體會消逝,死了也沒人會長久記得自己,我們來喝酒及時行樂。 影答形:雖然我們不能長生不老,但可以追求名聲,比如立德立功立言。 神答影:名聲不持久,隨著身體的死亡名聲大概也就消盡了,應追求內在的超越。 最後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收尾,雖然看起來冷靜又超脫, 但似乎沒提出根本性的問題: 「若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語氣思路詳解: 陶淵明長年以來常被視為安然自足、崇尚自然的田園詩人。以前國、高中讀〈桃花源記〉,就感受到他對烏托邦的嚮往,即便在官場上失意,仍能感受到他想追求清風亮節的精神。 但最近重新讀了他的詩,發現詩中其實有很多難以言說的情緒落差與思想糾結。感覺陶淵明很想達到莊子逍遙人間的態度,卻被困在「超越死亡」中。不過或許也正因為如此,他質樸的用詞與面對困惑的真誠,更能引發大眾的共鳴。 自古以來,人們常常追求「三不朽」
08 Aug 2025 3 min read
Weilin K. © 2025
  • Sign up
Powered by G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