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lin K.

Weilin K.'s 思享之旅│華語教學x異國文化x啟發

最新文章

美國研究所學術會議攻略

目錄 一、美國學術會議有哪些形式? 二、如何找到適合自己領域會議? 三、參加會議的費用怎麼找? 前情提要:這篇文章是一個地圖蓋覽,主要介紹美國研究所的會議形式和進行方式。我舉的例子是以我主修的亞洲語言與文學系為主,但即使是其他領域,也能從中獲得一些學界的基本的概念。 一、美國學術會議有哪些形式? 以下是我聽過或參加過的美國學術會議形式,依規模由小到大排列。由於我目前還在研究生早期階段,所以對於如何籌備小組討論(panel)或擔任討論人這種比較後期階段的工作,我並太熟悉。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或者大家也可以跟我分享。 1. Circle 主要是針對某個專業領域所設立的研究發表或者討論某篇論文。這種 Circle 通常是由教授發起的,但有時也可能是研究生主動提議,參加的人通常都是很特定專業領域,比如語言教學 Circle、歷史語言學 Circle 等等。 我曾誤打誤撞參加過「中國歷史語言學 Circle」,基本上只邀請與中國歷史語言學相關的研究生參加。由某位學長姐負責報告研究成果,之後大家一起提問、討論和交流。這類非正式會議的規模通常不大,通常在 1
6 min read
最新文章

參加密西根安娜堡大學比較文學系學術會議

目錄 一、學術會議:打破對「比較文學系」的刻板印象 二、會議之外的享受:吃住玩購物 最近有幸前往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參加為期兩天比較文學系的研究生會議。參加學術會議最大的好處,就是能一邊開會、一邊享受旅行的樂趣 (如果有資金的話)。 時值接近理應春暖花開的三月底,但密西根州的天氣依然相當寒冷,聽說前一天還下雪。這次參加比較文學學術會議,還沒進會場我就已經深刻感受到所謂「大陸型氣候」的威力了。 我還記得從飯店走路前往密西根大學,準備簽到的時候,手居然使不上力,導致簽名時的字跡很像抽象藝術。聽那裡的學生說在冬天的時候,真的有學生的手凍傷。因此,前往密西根時,一定要記得戴手套! 雖然密西根大學的緯度和西雅圖差不多,但畢竟西雅圖附近有暖流,氣候相對比較溫和。 一、學術會議:打破對「比較文學系」的刻板印象 這次的學術會議是由研究生所主辦的,他們邀請了許多不同大學的研究生前來參加。一般來說舉辦研究生會議,不一定會邀請其他學校的學生參加,除非是規模比較大或是由知名學校或系所舉辦的會議,不然
8 min read
美國大學教授是怎麼選出來的?——來自研究生的現場觀察
最新文章

美國大學教授是怎麼選出來的?——來自研究生的現場觀察

前陣子,透過我們亞洲文學與語言系主任的信件得知,歷史系正在招募一位助理教授,並於一月挑選出四位候選人進行校園訪問(Campus Visit)。校園訪問就像比賽的決賽,這些候選人可能是從數百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此前已經經過初步的面試。整個徵選過程可能長達半年,這也是美國教授徵選的正常時長。作為一名研究生,我從參與過程中觀察到了許多細節,希望這些分享能為有志於進入美國文科學術界的人提供啟發。 校園訪問通常為期兩天,分為學術報告(Job Talk)和教學展示(Teaching Talk)這兩個核心部分。但事實上,候選人在這兩天的行程都排得滿滿的,包括與院長、系上教授、相關系所教授、研究生,甚至圖書館員的會面 (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學校有豐富的圖書館資源)。這意味著候選人需要在短時間內面對不同領域與背景的人,展現他們的學術專業、教學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與台灣不同,美國的教授徵選過程中,部分學校會邀請研究生參與,研究生可以參與學術報告 ( Job Talk)、教學展示 ( Teaching Talk ) 還有專門的與研究生和候選人會談,且在校園訪談前負責人會寄履歷給我們看,研究生可以隨意選任何
8 min read
最新文章

再談學習如何學習-- 心態篇

上次談到「學習如何學習」的概論,這次我想進一步分享一些學習過程中的心態,而心態是一切學習之始,也是比任何技巧都還要重要的部分。 這些例子都是來自我的親身經歷,可以說是用血與淚(? 換來的功課,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1.速成的迷思 我們都知道,最好的學習其實就是一步一腳印,細水長流,然而現代社會步調緊湊,總是高喊「要很努力才不會停留在原地」,並充斥著各種速成課程的宣傳,例如「七天輕鬆學會...」、「三個月成為大師...」等等。這些課程讓人以為,只要投入就能立刻獲得甜美的成果。然而,現實往往是另一回事:越想要快速達到目標,反而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或金錢。 我記得當初準備申請美國研究所時,面臨托福考試的壓力,也曾幻想可以在短時間內輕鬆達標。看到那些「三個月破百」的廣告,心動不已,便報名參加了。然而,課程雖然教了許多應試技巧,但我的成績卻毫無起色。那時我終於明白,能在三個月內托福破百的人,多半是因為他們原本的基礎就很好,或已經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只需要稍加指導就能事半功倍。而我並不在這類人之列。 意識到這一點後,就摸摸鼻子,重新去別的地方上打基礎的課。雖然這個過程更長但比較札
7 min read
最新文章

我從模擬面試學到的三件事

最近利用學校的職涯中心練習面試,即使已經有幾次面試經驗,仍然發現很有收穫,可能是因為對方很有引導能力。雖然以前練習過面試,但這次仍能發現以前沒有注意到的點。我們的練習方式是針對一道題目進行回答,反饋後再進行下一題。雖然用 ChatGPT 的練習方式非常方便,但與經驗豐富的真人模擬練習體會更深刻。也讓我理解很多概念看似基礎,但「知道」與「做到」之間真的有很大差距。 從這次練習中,我學到的有幾點: 1. 用 Show 的方式而不是 Tell 面試時,除了熟悉履歷上的內容 (面試官要核對是否屬實),更要以具體的案例來展現自己的技能與特點。面試官會根據你的履歷提問,因此我們需要準備好如何進一步闡述那些經歷,尤其是要補充他們無法從履歷中得知的細節。 在回答問題時,可以用「現在-過去-未來」的方式構建回答: * 現在:目前的身份(例如: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生)。 * 過去:提及你的經歷以及從中學到的技能(例如:教學經歷如何提升了你的適應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 * 未來:說明這些經歷和技能如何幫助你成為更出色的教師或實現其他職業目標。 範例(已翻成中文): 自我介紹 Before:
6 min read
最新文章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UW) --學業篇

最近秋季學期告一段落了,由於寒假並沒有安排特別的計劃,便多了些時間來補足學期中沒時間看的書與線上課程。藉此機會,我想分享一些本學季的上課心得,以及對亞洲文學與語言系所目前的整體感想。 本文將分為兩部分進行介紹:第一部分是亞洲文學與語言系所的整體特色,第二部分是2024年秋季修課的心得。每個系所的特色其實都各有不同,例如有些系所偏向業界導向,課程多安排在晚上以方便在職學生,項目時間時間也比較短,完成項目以專案為主;而我們系所則以研究為導向,因此課程時間安排較為正常,畢業要求是完成論文。這些特性也展現了不同系所的需求與定位,因此無法一概而論,但可以為想留學的人一窺其面貌。 一、系所特色 1. 系所概述 我們的系所叫亞洲文學與語言學系,底下設四個 Track(可以理解為分支方向)。最初只有中國、日本和南亞學系,以及佛教系,研究所沒有韓文系,但今年新增了 Asia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rack,讓學生可以選任何亞洲範圍的課程。 .必修課的設置 基本上博士沒有必修課,因為博士生主要是根據研究方向,與導師共同規劃課程。而碩士課程的設置則比較微妙。我所
10 min read
最新文章

美國滑雪初體驗:新手準備與挑戰攻略

滑雪是美國冬季的熱門運動,而這次我因為同學的邀請,有機會與他以及一位滑雪經驗長達十年的學長一起到 Stevens Pass 體驗滑雪。如果不是因為這次的邀請,我想我這輩子可能都不會主動接觸這項運動。 我覺得滑雪是一項需要很大熱愛的運動,因為它必須克服三大挑戰。第一,天氣限制,由於台灣處在亞熱帶氣候,下雪機率小,因此想滑雪通常需要飛到鄰近的日本或韓國;第二,滑雪很危險,常常有受傷或意外的情況發生,因此我在去之前特地看了一些滑雪的教學影片,大概了解進入雪場的狀況。 第三,很燒錢,因為滑雪場通常都地處偏遠,因此交通費高,再加上還需要全身的雪具裝備,而在店面租往往不便宜,如果你是初學者,又需要加上教練費(除非有會滑雪的朋友),所以第一次滑可能要上萬元。 抵達學長的家後,我們先試穿雪鞋並整理雪具。他的家幾乎像一間小型雪具店,架子上一個個掛滿了不同的雪板,十分壯觀!他提供了所有必要的雪具,甚至還有對講機,讓我們不禁感嘆他對滑雪的熱愛。畢竟雪場的訊號通常不好,對講機確實是聯絡彼此的最佳工具。 滑雪分為雙板和單板(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板子和兩個板子的區別),因為是零經驗,所以我們是使用雙板,對初學
10 min read

西班牙巴塞隆納藝術之旅

此篇遊記記錄了我在2024年8月底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旅程。 巴塞隆納是我這次西葡旅行的最後一站,但它卻是我見過最魔幻且充滿活力的城市。在這裡可以常看到將藝術融入生活的景觀,這點尤其吸引我。這座城市以高第 (Antoni Goud) 的創作而聞名,他的設計充滿了奇幻與創意,徹底打破了傳統建築的形式,讓巴塞隆納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第的建築風格不太用筆直的線條,反而運用了大量的曲線和自然形態,讓整座城市充滿了不拘一格的生命力和獨特的藝術氛圍。對我而言,巴塞隆納無疑是歐洲必訪的城市之一。 這次我參觀了三個著名景點:聖家堂、奎爾公園和巴特婁之家,此外還特別去拍攝了一座像美術館般的歷史悠久的醫院。這篇文章將主要介紹前三個景點。 一、聖家堂 聖家堂的外觀一眼望去,與傳統的天主教堂截然不同。它並沒有傳統教堂那樣筆直莊嚴的外形,而是充滿了不規則、崎嶇的設計,甚至還未完工。這座由高迪設計的教堂自1882年開始建造,至今已經超過一百年仍在持續施工。起初,我以為它不過是另一座普通的教堂,但走進內部後,才真正感受到它的獨特與震撼,彷彿置身於一個奇幻的世界,見證高第無窮的創意與對自然的深刻理解。
6 min read

秋季必玩活動:探秘美國玉米迷宮

今年十月底,我參加了由國際學生組織 (CIRCLE) 舉辦的農場玉米迷宮活動。玉米迷宮是美國一項相當流行的活動,已有約 30 年的歷史。這次參觀的農場名叫 Bob農場,經營玉米迷宮已有 20 年,每年都會使用 GPS 設計全新的迷宮圖案。聽說鄰近萬聖節的時候,農場可能會安排工作人員假扮成鬼,增添節日氣氛。不過這次我們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景。 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造訪,玉米迷宮都有不同的風味,但強烈建議避免雨天前往,否則體驗可能大打折扣,畢竟地上都是泥濘,不但很難行走,鞋子又會弄髒。 紀實紀錄 玉米迷宮旅程分為幾個部分: 1. 搭乾草車 (hayride): 活動的開始是乘坐乾草車前往玉米迷宮,車上鋪滿乾草,增添了鄉村氛圍。結束後,也需要再次搭乘乾草車返回入口。 2. 玉米迷宮: 農場的玉米迷宮挺大的,可以選擇看地圖或者不看地圖。如果中途迷路的話其實是可以一直往左走直接出去。 那一天因為雨天的關係,地面狀況相當糟糕,據資深帶團領隊說,那是她見過最糟糕的一次地況 — — 地上不僅泥濘,還積水成災。然而,我朋友的心情似乎完全不受外境影響,
3 min read

美式足球初體驗:從校園比賽看美國運動文化

最近參加了由系上學姊組織的看美式足球賽活動,那天是這學季最後一場主場賽事,對手為 UCLA。或許因為是今年的主場最終站,整場活動氣勢磅礡、人潮洶湧,甚至還有絢麗的煙火表演!這是我第一次觀看美式足球比賽,雖然對規則並不熟悉,但現場的氛圍讓我印象深刻。特別是場內燈光效果的變化和巨大的螢幕看板,為比賽增添了不少視覺效果。 美式足球雖然與籃球一樣是美國的國民運動,但其影響力主要集中在美國本土,並未像籃球那樣風靡全球。然而,即使對美式足球本身興趣不大,我仍然認為值得親自觀看一次,去感受一下氛圍。美國的大學相當重視運動,這也反映了他們對全人教育的重視,將體育視為培養學生多元能力的重要一環。 以下分享第一次看校園美式足球比賽的體驗: 一、買票 可以從以下連結買票:連結 二、進場前 原本以為只限制後背包進場,沒想到在進場時被入口人員告知我的側身包太大,因此無法帶入場內。無奈之下,我只能將側身包借放在附近的 Walker Locker 的貨櫃車,費用要15美金,滿貴的。如果時間充裕,或許可以提前到 IMA 利用置物櫃存放物品。 按照規定可以攜帶透明的袋子入場,我注意到很多人都帶了透明袋
4 min read

在美國談老子《道德經》

最近在中國文學歷史課的報告中,我選擇了老子的《道德經》作為主題。原本以為「道」這樣抽象的內容會讓台下同學難以理解,但意外地,我的同學普遍給予了非常好的反饋。有位同學說我的報告「in a flow」,即結構連貫、思路清晰,還有同學特別喜歡我的比喻和視覺化呈現。於是,我決定分享這次報告的內容,包括講稿和 PPT (PPT下面是稿詞)。 其實,選擇這個主題是因為我對形而上的主題相當感興趣,所以即使是課堂報告,我也不想交差了事。為了確保呈現效果,我在報告前還去Center for Speech& Debate 進行了兩次諮詢。第一次是檢查邏輯是否通順,刪去一些雖然我覺得不錯但在銜接上有問題的部分;第二次則是練習講解,並觀察對方的反饋,以便進一步調整內容。下次有機會會寫一篇分析解構文。 此次報告分為三大部分,分別為「什麼是道?」、「二元觀」、「水的比喻」,以及前言和結尾兩小段。 Preface: 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8 min read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UW) — 生存篇

在國外生活有時候並不那麼容易。不僅物價高昂,還有語言和文化上的隔閡需要克服。再如,美國的學費、生活安全等問題,也都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在此,我將分享一些目前在西雅圖的生活經歷、如何更好地適應環境以及一些隱藏的資源。這些資源有些來自我自身的經驗,有些則是從朋友那裡學到的寶貴經驗。 1. 校內安全夜車 (Husky SafeTrip) 這項服務是朋友告訴我們的。有時候我們可能因為學業或活動娛樂到很晚,但晚上走回家會有安全疑慮,因此可以使用這項校內安全夜間接駁服務。Husky SafeTrip 會派專人駕駛車輛接送,確保你安全回家。有一次我陪朋友搭乘,覺得這輛車看起來很像警車,非常專業。 使用方法是直接撥打指定電話,告訴對方你所在的位置和目的地。等候時間會根據需求量安排,通常快的話大約十分鐘,較慢可能需要等待半小時。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服務有地區和時間的限制(請見下圖中的紫色區域)。 * 服務區域範圍:西至 Roosevelt Way NE,北至 NE Ravenna Boulevard,東至 25th Avenue NE(不包含 University
4 min read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UW)— 資源篇

來到華盛頓大學之後,才真正體會到這所大學的大規模和豐富的資源,真的像是挖掘不完的寶藏。無論你能想到什麼需求,這裡幾乎都能找到相關的資源。不過並不是所有資源就要用好用滿,畢竟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選擇適合和當前所需才是最重要的。以下分享目前我聽說過或親身使用過的一些服務和資源(持續探索中)。 一、課業: 1. 演講&報告 有一次參加國際生活動主辦的「練習公眾演講」工作坊,意外發現了這項服務。這是由傳播系(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提供的諮詢服務,主要由修過 COM 220 和 320 課程的大學生擔任顧問。不管是需要檢視講稿內容、進行模擬練習,或單純練習演講,都可以向他們尋求反饋。 我之前用過兩次這項服務。第一次是請他們幫我看課堂報告的邏輯是否通順,結果發現有一段內容讓對方有些迷惑(get lost),於是刪除了那部分,整體變得通順許多。第二次是進行模擬演練,學到了很多實用的技巧,例如互動技巧和眼神接觸技巧。他建議我在給出例子前可以先向觀眾提一個問題,有人回應當然很好,若無人回應也可以自己接話(自問自答在英文演講中很常見,雖然中文演講中較少
7 min read

剛來到美國,你需要先做哪些事?

剛抵達美國時,最重要的是先將生活安頓好,比如辦手機號碼、開銀行帳戶還有買生活用品。以下為來到美國後的生活紀錄: 一、生活篇 1. 辦手機號碼: 擁有美國手機號碼相當重要,因為不論是銀行開戶、辦信用卡或者線上購物都需要用到手機號碼。 ‧ 方案:主要分為預付卡、一般、家庭方案。預付卡是指你預先繳當月的費用,家庭方案是多人共享,由一人負責繳費,其他人再將費用交給負責人,費用大約是一般方案的一半。 如果可以的話可以來美國前購買預付卡,這樣一到美國就有手機號碼,而且也能使用預付卡的優惠(我記得我用 AT&T 的優惠費用大約跟家庭方案差不多),這樣會比較便宜也不用特地去找人。 ‧ 電信公司:美國的三大電信公司有 AT&T、T-mobile 還有 Verizon。前兩者的費用差不多,Verizon 好像比較貴。我第一次來美國是用 AT&T,收訊我覺得挺滿意的,第二次來因為買錯預付卡而 T-mobile 比較近,所以用這一家,
5 min read

【2024】美國華盛頓大學( UW ) 租屋經驗分享

在收到學校的錄取通知單後,可以在等待學校核發I-20期間先找房子,畢竟找租屋處相當花時間。這篇文章分享我當時在西雅圖找房子的心路歷程和經驗。 一、找租屋處時間點: 我是在收到學校的錄取通知單後就開始尋找租屋處的。我也聽說有些人到了美國後先住旅館再開始找房。我覺得這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但因為我認為到了美國後還要花很多精力去處理其他事情,比如辦銀行、電話卡、熟悉學校環境等等,因此我還是選擇先找好房子,這樣比較不讓我擔憂。 補充:我有一位同學是透過 FIUTS組織 (FIUTS是除了UW CIRCLE以外,另一個幫助國際生的組織) 申請短期寄宿家庭,大約7-10天,再利用這段時間找房。費用會比住旅館還便宜,有興趣可以跟他們聯絡。 二、房源: · 校內網站:我是從校內網站開始找房的,有些房子是隸屬於學校的,有些是學校與租賃業者合作的。住在校內的優點是交通方便,環境單純且安全,並且不需要社會安全卡( SSN );但也有很大的缺點:價格太貴,比如雅房(有共用客廳和廚房)的租金接近台幣五萬元,會讓人覺得很不合理。另外,通常租約會綁定一年,因此如果中途不續住會比較麻煩。 · 校外網站:
7 min read

【2024】申請美國學生簽證經驗分享

拿到學校發的 I-20 後,就要開始申請學生簽證,我覺得申請美簽如同闖大地遊戲,需要很有耐心,一關破一關。此篇文章紀錄申請美簽實際會遇到的情況,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面談前: .填寫 DS-160 表格、拍美簽照片 .繳交 SEVIS I-901費用 .預約美簽時間: 本來想提早預約5/22,但發現美簽面談要求需在項目開學的120天內預約,因為不敢冒這個風險,所以改成5/28(可免費改三次日期)。 免面談資格:此規定經常變動,詳細的還是要查看美國在台協會(AIT)的官方網站。例如,這次規定除了辦過 B1/B2 簽證,還要辦過其他簽證(並且要面談過)才有這資格。而我之前辦J-1簽證時是只要曾透過旅行授權電子系統(ESTA)去過美國就可以免面談,然而這次不適用,因為我雖然以前辦過 J-1簽證但沒面談過。 面談當天必備資料(一定會用到): .新護照 .I-20 (所有頁數)
3 min read
熱門文章

撰寫美國研究所SOP的三種層次

SOP,即 Statement of Purpose 的縮寫,整篇文章其實就是圍繞著申請的「動機」撰寫。一篇好的 SOP 應層層遞進,加強此動機。我認為 SOP 是整個申請文件中的「靈魂」,同時也是最燒腦的部分,因為其他申請資料只能看到冷冰冰的數字或者無法自己掌控,如推薦信,因此 SOP 是一個可以自己好好發揮的作品。除非你的其他條件極為優秀,如成績的 GPA 特別高、托福接近滿分、發表國際頂刊、得過書卷獎或者國際獎項等等,是學校都要搶的人才,否則還是得寫得有誠意。以下內容分享我在撰寫 SOP 過程的心路歷程,以及要如何從錯誤中學習,讓自己不斷進步。
7 min read

如何突破托福寫作瓶頸2 — 整合寫作篇

繼上上一篇如何突破托福寫作瓶頸 — 獨立寫作篇後,此次想談的是關於準備托福整合寫作的心得。整合寫作的主題大致可分為幾類:考古、歷史、生物和天文。如果你跟我一樣寫作分數總是卡在20初頭,這篇也許能讓你有所收穫。 雖說整合寫作歸類為「寫作」,但其實需要用到三種能力:聽力、閱讀和寫作,因考試時閱讀部分一直都在,難度不會太高,但聽力只能聽一次,因此以下主要分為聽力和寫作準備重點: 一、聽力: 要練習「精聽」!若想達到25分以上,基本上需要練到每一句話都聽得懂,因為在寫文章的時候其實可以直接寫聽到的內容(不一定要換句話說,除非作文的字句重複了),多寫細節內容才會厚實。練習精聽基本上沒有捷徑,不像泛聽可以依賴關鍵字卻可能漏聽細節。 而練習精聽的方式,我主要採取三種方式: 1. shadowing 跟讀法:就是跟著音檔同步念或者等幾秒跟上念。練習的時間可按照自身狀態調整,可先從一句開始,再慢慢拉長時間。練習這個方法背後的主要邏輯是熟悉字的聲音,並能馬上聯想到意思,因此在練習的時候除了模仿聲音語調,還要思考句子的意思。 2. 練習主動預測內容:整合寫作常見的主題領域大致分為:考古、生物
7 min read
如何突破托福寫作瓶頸 — 獨立寫作篇

如何突破托福寫作瓶頸 — 獨立寫作篇

在準備托福考試的過程中,我對寫作部分頗有心得。經過數十篇練習之後,我發現了一些有效提升英文寫作能力的規律和原則,這也幫助我將寫作分數從20分提升至28分。因此,我希望透過分享我的經驗,為那些在托福寫作中遇到瓶頸的人提供一些啟發。 這篇不是「技巧整理文」,而是我從長期卡在托福寫作20分寫不動,到後來靠自己練習出一條穩定路線的反覆試錯經驗。 如果你也正在卡關,這不是教你怎麼得高分,而是分享一條能撐住自己信心的寫作頻率。 托福寫作評分在意的點: 1. 把話說清楚 托福獨立寫作可以把它想成英文學術寫作的簡化版。我發現真正一篇寫得好的英文文章,用字很多時候其實很樸實,因為英文寫作看重的是寫作的清晰思路,因此「把話說清楚」就顯得相當重要。 1)用字講求「精準」而非高級 中文寫作和英文寫作的思路很不一樣,中文寫作講求文辭優美,能留有想像的空間,然而英文寫作講求用字精準,亦即你的用字是否能反應出你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比如以下兩句: * In our project, we will use AI technology. * In our project, we will uti
8 min read
熱門文章

從0開始建立Word Bank — 以托福寫作為例

在練習許多篇托福作文之後,我們可能會注意到同個主題下某些詞彙會不斷重複出現,因此將這些詞彙按照主題的方式整理歸納,會更易於記住。我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風格或習慣,可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 word bank。在 word bank 裡,可以寫下你常用的詞彙、理由或者例子。 以下我會按照主題方式列出我在托福寫作常用的搭配詞和句型,可以當作參考,每個主題下的詞彙有時也可以互相通用,比如金錢與工作或者時間與學校:(因篇幅有限,請主動查詢例句並觀察該詞彙或句型在上下文中呈現方式以及在什麼樣的語境下表達,只有在思考過後的練習才會印象深刻。) 一、適用於所有主題: 1. 基本詞彙替換: * people → individuals * teacher → instructor * offer ↔️ provide 2.導致和結果的表達方式: * lead to, contribute to + V-ing (e.g., leading to unsatisfactory exam performance) * result in, as a result
5 min read

教學與文化的交匯:我在美國北喬治亞大學的中文領航項目體驗

一、打破對美國大學的印象 在2022–2023 學年期間,我透過教育部的外派計畫,來到美國的北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Georgia)擔任為期一年的中文助教。該校位於喬治亞州的達洛尼加(Dahlonega),四周環繞著青翠的山林。我還記得有一次,系主任帶我們去當地的公園郊遊,讓我不禁驚嘆於美國公園的廣闊。它們的規模和台灣的公園相比,更像是一片國家公園。 剛抵達學校時,因為校園位於鄉間,四周的寧靜感覺不禁讓我聯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氛圍: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這樣的環境帶來了一種出乎意料的平靜,甚至讓我忘記了美國常見的槍枝問題。我本以為這裡的校園生活會像美劇裡描繪的那樣充滿喧鬧與活力,但這裡的生活節奏更接近退休生活。 二、中文領航項目特色 北喬治亞大學算是一所軍事學校,其中文領航項目,是美國國防部補助的計畫之一。學校的中文課程分為一般課程和領航課程,而領航課程的進度更為密集。相比一般課程需要一年完成一本教材,領航課程通常一學期就能完成一本教材。不同學校的領航課程設計各有特色,但因為領
7 min read

一位優秀的老師所具備的三個條件

從小到大,我們在不同的求學階段會遇到不同的老師。提到優秀老師的特質,大家會想到哪些面向呢? 除了對專業領域知識的嚴謹和熟悉程度以外,我觀察到那些教學很出色的老師,縱然他們的個性或教學風格迥異,但我發現有幾個共同的特質,也就是以下三點: 1. 重視思維,當個引導者 2. 尋求進步,修正錯誤 3. 不卑不亢的心態 其它的特質像是創造力、喜愛學習、耐心、包容等特質雖然也滿重要的,但我覺得上面三點更為重要,以下分點闡述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一、重視思維 在AI當道的時代,知識的儲存和記憶能力早已無法與AI相比。因此,在這個變化快速、知識不斷迭代更新的時代,擁有敏銳的思維能力和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老師所扮演灌輸知識的傳統角色,顯然已不適合這個時代了。 儘管思維能力聽起來很抽象,真正掌握起來也充滿挑戰,但我們會發現思維能力是任何學習的核心。技巧雖然重要,但形式千變萬化,底層的邏輯和思維方式才是最關鍵的基石。 在所有思考習慣中,我認為培養多層次思考和宏觀微觀層面思考對我受益很大。學會這兩種思考習慣、具備統整信息的能力以及透過不斷地鍛煉和實踐,這將幫助我們在面對複雜問
4 min read

跨文化交流觀察--美國篇

我認為在語言課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應該是跨文化交流,因為它能帶來新的刺激和想法,幫助我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有時候從外國人說的中文能看出他們的思維和文化。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以下是我在與美國學生交流中積累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例子: 一、語言 1. 男人/女人 vs 男生/女生 之前聽過從美國人口中說出:「我跟一個男人約會。」這樣的句子。我發現美國人在使用「男人」和「男生」、「女人」和「女生」時,似乎會混淆。在台灣如果提到約會,通常會說:「我去約會。」即使提到對象的性別,使用的詞也是「男生/女生」而不是「男人/女人」,因為「男生/女生」這個詞通常比較中性。除非特別強調生理特徵時,如生物課或醫學課上,才會使用「男人」或「女人」,這點滿特別的。可能在美國「男人
4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