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y Gao

Willy Gao's 思享之旅│華語教學x異國文化x啟發

如何突破托福寫作瓶頸2 — 整合寫作篇

繼上上一篇如何突破托福寫作瓶頸 — 獨立寫作篇後,此次想談的是關於準備托福整合寫作的心得。整合寫作的主題大致可分為幾類:考古、歷史、生物和天文。如果你跟我一樣寫作分數總是卡在20初頭,這篇也許能讓你有所收穫。 雖說整合寫作歸類為「寫作」,但其實需要用到三種能力:聽力、閱讀和寫作,因考試時閱讀部分一直都在,難度不會太高,但聽力只能聽一次,因此以下主要分為聽力和寫作準備重點: 一、聽力: 要練習「精聽」!若想達到25分以上,基本上需要練到每一句話都聽得懂,因為在寫文章的時候其實可以直接寫聽到的內容(不一定要換句話說,除非作文的字句重複了),多寫細節內容才會厚實。練習精聽基本上沒有捷徑,不像泛聽可以依賴關鍵字卻可能漏聽細節。 而練習精聽的方式,我主要採取三種方式: 1. shadowing 跟讀法:就是跟著音檔同步念或者等幾秒跟上念。練習的時間可按照自身狀態調整,可先從一句開始,再慢慢拉長時間。練習這個方法背後的主要邏輯是熟悉字的聲音,並能馬上聯想到意思,因此在練習的時候除了模仿聲音語調,還要思考句子的意思。 2. 練習主動預測內容:整合寫作常見的主題領域大致分為:考古、生物
7 min read
如何突破托福寫作瓶頸 — 獨立寫作篇

如何突破托福寫作瓶頸 — 獨立寫作篇

在準備托福考試的過程中,我對寫作部分頗有心得。經過數十篇練習之後,我發現了一些有效提升英文寫作能力的規律和原則,這也幫助我將寫作分數從20分提升至28分。因此,我希望透過分享我的經驗,為那些在托福寫作中遇到瓶頸的人提供一些啟發。 托福寫作評分在意的點: 1. 把話說清楚 托福獨立寫作可以把它想成英文學術寫作的簡化版。我發現真正一篇寫得好的英文文章,用字很多時候其實很樸實,因為英文寫作看重的是寫作的清晰思路,因此「把話說清楚」就顯得相當重要。 1)用字講求「精準」而非高級 中文寫作和英文寫作的思路很不一樣,中文寫作講求文辭優美,能留有想像的空間,然而英文寫作講求用字精準,亦即你的用字是否能反應出你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比如以下兩句: * In our project, we will use AI technology. * In our project, we will utilize AI technology. 在這兩句中,use 和 utilize 都有使用的意思,然而意思還是有差別。
8 min read
熱門文章

從0開始建立Word Bank — 以托福寫作為例

在練習許多篇托福作文之後,我們可能會注意到同個主題下某些詞彙會不斷重複出現,因此將這些詞彙按照主題的方式整理歸納,會更易於記住。我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風格或習慣,可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 word bank。在 word bank 裡,可以寫下你常用的詞彙、理由或者例子。 以下我會按照主題方式列出我在托福寫作常用的搭配詞和句型,可以當作參考,每個主題下的詞彙有時也可以互相通用,比如金錢與工作或者時間與學校:(因篇幅有限,請主動查詢例句並觀察該詞彙或句型在上下文中呈現方式以及在什麼樣的語境下表達,只有在思考過後的練習才會印象深刻。) 一、適用於所有主題: 1. 基本詞彙替換: * people → individuals * teacher → instructor * offer ↔️ provide 2.導致和結果的表達方式: * lead to, contribute to + V-ing (e.g., leading to unsatisfactory exam performance) * result in, as a result
5 min read

教學與文化的交匯:我在美國北喬治亞大學的中文領航項目體驗

一、打破對美國大學的印象 在2022–2023 學年期間,我透過教育部的外派計畫,來到美國的北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Georgia)擔任為期一年的中文助教。該校位於喬治亞州的達洛尼加(Dahlonega),四周環繞著青翠的山林。我還記得有一次,系主任帶我們去當地的公園郊遊,讓我不禁驚嘆於美國公園的廣闊。它們的規模和台灣的公園相比,更像是一片國家公園。 剛抵達學校時,因為校園位於鄉間,四周的寧靜感覺不禁讓我聯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氛圍: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這樣的環境帶來了一種出乎意料的平靜,甚至讓我忘記了美國常見的槍枝問題。我本以為這裡的校園生活會像美劇裡描繪的那樣充滿喧鬧與活力,但這裡的生活節奏更接近退休生活。 二、中文領航項目特色 北喬治亞大學算是一所軍事學校,其中文領航項目,是美國國防部補助的計畫之一。學校的中文課程分為一般課程和領航課程,而領航課程的進度更為密集。相比一般課程需要一年完成一本教材,領航課程通常一學期就能完成一本教材。不同學校的領航課程設計各有特色,但因為領
7 min read

一位優秀的老師所具備的三個條件

從小到大,我們在不同的求學階段會遇到不同的老師。提到優秀老師的特質,大家會想到哪些面向呢? 除了對專業領域知識的嚴謹和熟悉程度以外,我觀察到那些教學很出色的老師,縱然他們的個性或教學風格迥異,但我發現有幾個共同的特質,也就是以下三點: 1. 重視思維,當個引導者 2. 尋求進步,修正錯誤 3. 不卑不亢的心態 其它的特質像是創造力、喜愛學習、耐心、包容等特質雖然也滿重要的,但我覺得上面三點更為重要,以下分點闡述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一、重視思維 在AI當道的時代,知識的儲存和記憶能力早已無法與AI相比。因此,在這個變化快速、知識不斷迭代更新的時代,擁有敏銳的思維能力和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老師所扮演灌輸知識的傳統角色,顯然已不適合這個時代了。 儘管思維能力聽起來很抽象,真正掌握起來也充滿挑戰,但我們會發現思維能力是任何學習的核心。技巧雖然重要,但形式千變萬化,底層的邏輯和思維方式才是最關鍵的基石。 在所有思考習慣中,我認為培養多層次思考和宏觀微觀層面思考對我受益很大。學會這兩種思考習慣、具備統整信息的能力以及透過不斷地鍛煉和實踐,這將幫助我們在面對複雜問
4 min read

跨文化交流觀察--美國篇

我認為在語言課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應該是跨文化交流,因為它能帶來新的刺激和想法,幫助我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有時候從外國人說的中文能看出他們的思維和文化。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以下是我在與美國學生交流中積累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例子: 一、語言 1. 男人/女人 vs 男生/女生 之前聽過從美國人口中說出:「我跟一個男人約會。」這樣的句子。我發現美國人在使用「男人」和「男生」、「女人」和「女生」時,似乎會混淆。在台灣如果提到約會,通常會說:「我去約會。」即使提到對象的性別,使用的詞也是「男生/女生」而不是「男人/女人」,因為「男生/女生」這個詞通常比較中性。除非特別強調生理特徵時,如生物課或醫學課上,才會使用「男人」或「女人」,這點滿特別的。可能在美國「男人
4 min read

【2024】師大CIEE暑期班教學反思

我在 CIEE (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暑期班教中高級班,課程節奏非常緊湊,平均每 3.5 天就要教完一課 ,包含短文和對話。由於這是一門綜合課程且課時較短,因此我們主要側重於聽說還有一些閱讀,寫作則安排在課後作業進行。我使用的教材是《當代中文四》,每課都涵蓋對話和課文。 對我來說,這次的挑戰在於學生的程度差異極大,約有兩個級距,幾乎呈現出兩個世界:一部分學生大約在中級中,另一部分則在高級初。如何讓高級學生不覺得無聊,同時又讓中級學生不會感到跟不上,這確實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我盡量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程度較好的學生指導程度較差的學生,或者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從簡單到中等再到高階逐步遞進。程度較好的學生通常是亞裔,他們的聽說能力較強,但在讀寫方面有些吃力。 除了程度和教材的差異外,學生在漢字學習背景上也各不相同。有些學生只接觸過簡體字,有些則學過繁體字。雖然在台灣學習,我們希望學生能認繁體字,因為街上的標誌都是繁體字,但對於完全沒有繁體字背景的學生來說,過於艱難。因此,在課堂 PPT 中,我同時使用了簡體和
5 min read

【2024】師大CIEE暑期班 — 學生篇

這次教的班級只有6位美國學生,但學生組成多元,包含白人,黑人,亞裔,歐亞混血以及猶太人,不愧為種族大熔爐的美國。這算是我第一次帶班,在跟學生交流中,覺得從中學習到很多。由於 CIEE 的學生來自美國各州的大學,因此有機會了解不同州的文化與生活方式。 美國學生似乎很在意成績,常常會問要怎麼拿到成績A(他們是用Letter Grade計算,要90分以上才有A,台灣是80分以上就有A )。 以下分別從幾個面向來說明我覺得有趣的地方: 1. 從不同視角看待習以為常的台灣生活和文化 .健保費:台灣的健保費是眾所周知的便宜,很多美國學生在台灣就醫時,對健保費的低廉感到驚訝。我記得有一位學生去檢查牙齒不到2000元,但在美國檢查牙齒就要超過15000元台幣。 .安全性:相較於美國能持有槍枝和遊民(特別是人多的地方),在台灣就算將近凌晨出來通常也不會有安全問題。 .夜生活:美國的商店通常在晚上九點後關門,與台灣的夜市和夜店文化形成鮮明對比。我發現有些學生滿喜歡到夜店玩。 .便利的交通:在台北市有發達的捷運系統,一天可以去好幾個景點,但在美國去一個景點有時候開車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抵達。
6 min read

華語教學備課思路 — 生詞教學提問

生詞、語法和篇章是華語教學的三巨頭,而生詞是溝通表達的基石。我在CIEE暑期班教的是中高級,而中高級教學的生詞通常會變得比初級多兩三倍,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每個生詞練習的比重會不一樣,因此挑重點的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 我在跟資深老師諮詢還有實際教學時,發現了以下幾個關於生詞教學重要的點: 1.了解學生現有的程度,具備什麼樣的能力,而未來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可以參考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對於程度的指標描述。以中高級程度的學生來說,提問不能只是了解意義而已,而應具備有系統性描述、敘述和說明自己的經驗或者未來抽象的概念。 2.找出情境,將相近的詞群一起教:可從課文找出主題,並做頭腦風暴,以5W1H的方式發想。以網購的例子來說,可探討購物方式、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3.了解學生的難點:中級以上會遇到許多近義詞的意思和用法區辨,因此能找出學生容易犯的偏誤或者難點提醒學生就是老師的存在價值。 以網購的例子來說,「圖片」和「照片」可能學生一開始會分不清,因此就可以稍微介紹一下照片是包含圖片,接著進行提問:你們在網站上看到賣家給的是圖片還是照片? 你賣東西你會給圖片還是照片?有些賣家會
5 min read

華語教學備課思路 — 課文教學提問

一般來說,我看過的華語教學模式分為兩種:一種為生詞、語法和課文分別教;另一種為從課文入手,再串生詞和語法的練習。 因為我算是新手老師,我選擇的是第一種,也就是先上生詞和語法,而課文則是最後教,這對新手老師會比較容易,因為時間的切分很明確,而學生也知道怎麼備課。雖說三者分開教,但三者並非獨立的個體,生詞和語法其實都是為了後面課文教學做舖墊,因此它們是環環相扣的。 我在跟資深老師諮詢時,發現了以下幾個關於課文教學重要的點: 1.課文需做分析,找出主題模板,做成段表達: 找出課文或對話的結構,不一定要按照課文順序。主題討論順序往下縮小,最後可在這些問題後變成一個段落。 2.提問細節可做橫向和縱向的擴展 .橫向擴展: (1) 從主角經驗擴展到個人經驗、一般人或者該國籍的經驗 (2) 做跨文化的交流:如台美文化的比較 .縱向擴展: 做深度的提問,如問原因、目的、因果關係等等。 例如:為什麼?他的目的是什麼?你覺得喜歡看哪類電影和性別有關係 嗎? 3. 提出個人見解和看法 除了提出個人看法以外,也可以針對別人的回答做出一些見解回應。
4 min read

學習如何學習

我們一生中都在不斷學習,儘管正式的教育在大學畢業後可能結束,但進入職場後,我們仍然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也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因此,學習貫穿我們的一生,而學會如何有效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今社會強調成為終身學習者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具體說明該如何達成這個目標。我之所以開始對「學習如何學習」產生興趣,是因為在教學過程中受到外國學生的啟發。我常常思考他們是如何學習中文的,以及他們在學習中的發展情況。 後來,有幸接觸到 Barbara Oakley 的課程和著作,這讓我對提升學習效率的方法有了全新的認識。回想以前的學習方式,偏向死記硬背,不僅效率低,學習效果也不好,無法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因此,我認為學習如何學習可以幫助我們省去很多摸索的時間,真正達到一通百通的境界。如果我早點學會這些通則,或許就不會學得那麼辛苦,能更快抓住重點。 此外,掌握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能讓我們在選擇學習方式時更有方向。當你想學習新事物時,你可以選擇自學、找老師,或者與同儕一起學習,更清楚自己適合哪種方式。 以下分成我覺得在Barbara Oakley 中的《學習如何學習》這本經典三
7 min read

決策思考力課程帶給我的啟發

從外部尋找答案有時會阻礙我們使用基本命題思考,因為這麼做會讓我們執著於眼前的現狀,而非事物的可能性。 今年上決策思考力的課程時,帶給我滿多的啟發。過去所學的課程幾乎都是以內容學科為導向,很少有課程專門訓練思考能力。這也是我對西方教育的一大感受,他們特別重視邏輯推理與批判性思考的訓練。 傳統的知識教學本身並沒有錯,但如果將知識視為固定的標準答案,有時反而會限制我們的可能性。畢竟,知識是會變化的:可能因為來源品質不佳或立場偏頗而不準確,也可能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而被推翻。因此,知識本身有時並不穩定。 然而,透過建立良好的思考習慣,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透繁雜知識背後的底層邏輯,從而拓展視野,避免被表面現象迷惑或迷失方向。這也是我特別重視後設認知的原因 — — 它讓我們學會覺察自己的思考過程,進一步提升對問題的洞察力。 框架本身並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能認出這是框架。如果無法意識到框架的存在,就很難對其進行檢視或突破,從而可能無意中受限於固有的思維模式。這門課程正是教會我如何辨識並活用框架,讓思考更加靈活且深入。 一、簡介 1. 減法思維與底層邏輯 這門課所強調的思考習慣
6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