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形影神〉與存在主義

最近讀了陶淵明的〈形影神〉,以前對他的印象只是喜歡飲酒、安然自足的歸隱詩人,比較少注意到他的哲理詩。

在這組詩中,藉由擬人對話的方式,從外在一層一層穿透到內在。

形對影說:人生短暫,身體會消逝,死了也沒人會長久記得自己,我們來喝酒及時行樂。

影答形:雖然我們不能長生不老,但可以追求名聲,比如立德立功立言。

神答影:名聲不持久,隨著身體的死亡名聲大概也就消盡了,應追求內在的超越。

最後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收尾,雖然看起來冷靜又超脫,

但似乎沒提出根本性的問題:

「若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語氣思路詳解:

陶淵明長年以來常被視為安然自足、崇尚自然的田園詩人。以前國、高中讀〈桃花源記〉,就感受到他對烏托邦的嚮往,即便在官場上失意,仍能感受到他想追求清風亮節的精神。

但最近重新讀了他的詩,發現詩中其實有很多難以言說的情緒落差與思想糾結。感覺陶淵明很想達到莊子逍遙人間的態度,卻被困在「超越死亡」中。不過或許也正因為如此,他質樸的用詞與面對困惑的真誠,更能引發大眾的共鳴。

自古以來,人們常常追求「三不朽」。畢竟人無法長生不老,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能留下名聲與作品。無論是一部著作,還是名譽,都是希望讓後世記住自己的方式。

我曾遇到一些老師,他們在無意之中其實也透露出希望作品能一代代傳承下去的意識,讓個體的價值得以延續。

而像每年的清明節,會去掃墓,我常去我們家族的靈骨塔祭拜。我站在那裡,看著靈骨塔裡一格一格的骨灰罈,上面貼著每位家族成員的名字。那些名字,其實一看到的時候,感覺相當陌生。

有時候會想:他們是誰?他們有什麼樣的故事?如果人皆會死,在這當下,我們來到這世界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好像除了自己的父母或爺爺奶奶,其他再往上一代的長輩,幾乎都記不得了。他們做過什麼、有什麼經歷,也幾乎都不曉得。名字雖然留下來了,但似乎只剩下形式。

既然肉身有其壽命,無法長生不老,而追求名聲似乎過了兩、三代就差不多了,那麼這個個體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此為免費試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