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師大CIEE暑期班教學反思
在今年暑假,第二次在 CIEE 工作,擔任中級班的華語老師。相較於去年第一次帶團班還有教授高級班時的緊張與慌亂,這次在整個教學流程多了一分從容與穩定。
這一屆的學生族群依然非常多元,也是小班制,包括墨西哥裔、黑人、白人、菲律賓裔、華裔,以及在中國出生,但在美國被領養長大的學生,幾乎沒有重複的背景。在課程結構上,除了小班課以外,今年多了「輔導課」。去年雖然也有學生因程度跟不上而另外註冊輔導課,但今年的設計更具制度性。會在第三、第四週以及第七、第八週安排輔導課,協助學生複習與鞏固學習內容。
今年的教學,不僅關於教學技巧的精進或者了解表層文化差異,更在於我開始思索「如何走出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
我發現自己在課堂上不只是帶領學生學語言,而是希望透過中文,引導他們看見自己。這樣的「思考」並非侷限於抽象的新聞議題或辯論,而是一種內在的覺知——讓學生在使用語言的同時,學會表達感受、觀察自己和世界,詳細的教學互動可以看華語教學現場札記這一篇。這靈感其實來自於以前在明德暑校教線上中文時,有位中級班的主任導師叫高畔畔老師,她讓我發現其實是可以用簡單的語言來探討深度的內涵。有時候我們以為要讓學生學會思辨需要用很花俏的語言形式或結構,或者只能在高級班進行,但其實不見得。
雖然目前還是處在模糊嘗試的階段,但我相信在不斷互動、修正、調整和回饋中,會逐漸走出自己的道路來。
一、團班課
1.上課結構和節奏
這次用的課本是當代中文第二冊,中級班和高級班的課堂注重側點明顯不同——高級班可以搭配較多討論題目,而中級班則需要更多的語法與生詞鞏固或比較強化 (可參考這篇:ACTFL 三種溝通模式(上):從理解到表達的教學實踐)。除了生詞、語法和課文練習外,我這次也搭配了作業本中的聽力練習,以加強學生的整合能力。我發現每課約三天~三天半的進度最為合適(一天4小時),既能保留複習時間,也不至於讓學生覺得進度有點拖。
2.課文練習
在課文題目的設計上,我通常會先以「填空練習」的方式,先讓學生掌握課文內容,並引導學生掌握目標生詞或語法結構。在課程後半部,當學生熟悉了我的教學模式後,我會讓他們嘗試自己設計提問,鼓勵他們主動從文本中發掘可以討論的重點。
然而在實際操作時,我發現學生提出的問題過於容易,多為簡單的事實性問題,較少能觸及課文的主旨或帶出目標生詞、句型的運用。這讓我意識到,學生雖能模仿提問形式,但在問題的深度與目的性上仍需要更多引導。
後來我在想,也許可以搭配兩種練習方式:一次做事實性的提問,讓他們熟悉用法;如果他們掌握得不錯,再進一步做一次開放式的練習,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去運用課文內容。這樣讓學生有逐步練習的機會,也比較有層次感。
二、輔導課
CIEE 輔導課的形式相當彈性,主管並沒有規定老師要有特定作法或上課內容,這一點是我特別喜歡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自由設計內容,例如有的學生希望練習漢字筆劃順序、練習口語對話、了解台灣文化,或者是跟學生有關的主修話題。
這次的輔導課學生名單是事先排定的,但我發現有些學生其實會讓課,或者帶朋友一起來上課。原本設定為一對一或一對二的輔導,有時就變成三人,甚至四人同堂。
人數或許倒還好,因為可以用同一教材或問題,但如果來的學生是混程度 (我就遇過有零起點、高級程度的學生一起來上課的...),真的會滿棘手的。遇到這樣的狀況,我還是會比較照顧零起點的學生,所以只能聊一些很生活的話題。
由於學生每天都有四小時的正式課程,雖然輔導課的用意是「複習」,但我觀察到學生其實並不想在這段時間繼續重複課文內容,他們更希望做一些延伸、跟課本內容無關的活動。我選擇以「聊天」為主軸,選定一個話題,讓學生用中文談談自己的想法與經驗,或者進行文化交流與比較。
一般來說,中級課程中最受歡迎的話題多半是「旅遊」與「美食」等相對安全、生活化的主題。不過課程結束後我發現,其實我覺得可以嘗試請學生談一些與他們生命經驗更貼近的主題,因為這樣才更有深度與共鳴。例如,這次有學生從德州搬到紐約,也有學生從菲律賓移民到美國。我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可能會想引導他們談談這些過程中的文化調適與心境變化。這讓我意識到,自己其實更想帶領學生透過中文去表達內在的認知與情感,而不只是描述外在的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