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教學現場札記

​這裡紀錄和學生互動的教學情景,不定期更新。

在一次華語課,我教到「長得像……」這個句型,於是我隨口問學生:「你覺得自己長得像爸爸還是媽媽?」

當我點到一位學生時,她沉默了一下,然後回答:「我沒看過我的爸爸媽媽。」

當下我愣了一下,才知道她是被中國家庭領養、在美國長大的學生。

各位華語老師,你們有沒有遇過因文化所導致的尷尬時刻呢?又都是怎麼化解的?

--2025/10/25


有次華語課,教當代中文二〈那個城市好漂亮〉這課時,出現了「酸」這個生詞。我趁機引導學生從味覺延伸到情感層面,介紹「酸甜苦辣」這組詞語的比喻用法。

剛好課文裡出現「檸檬」這個生詞,於是我教學生什麼是「心裡酸酸的」,並請他們舉例場景。

--2025/10/25


有一次華語課,教到「經過」這個生詞時,我問學生:「你們經過打折的商店時,會不會進去買東西?」

大部分的學生都回答「會」。

於是我進一步追問:「如果是你並不需要的東西呢?」

後來,學生可以用成段方式擴展自己的想法。

--2025/10/25


有一次華語課,教到了「正面」和「負面」這兩個詞。

我問學生:「為什麼負面的新聞比正面的新聞更讓人印象深刻?」

有位學生回答:「老師,這個問題太深刻了。」

--2025/9/10


有一次上課,教到方位,我請學生畫畫並介紹家鄉在美國的哪個方位。

有一位學生的家鄉在北卡(North Carolina),她指著地圖說北卡在美國的東邊,但是很多美國人把北卡視為南方。

我忍不住追問:「為什麼呢?地圖上明明是在東邊,怎麼變成了南方呢?」

另一位學生補充道:「這是因為 political identity 的問題。」

 

聽到這裡,我心裡暗自點了點頭,

有時候挺享受用簡單的語言帶出深刻的內涵。

--2025/8/16


【忽然】

有次備課時,備到了「忽然」這個生詞,讓我想到卡夫卡《變形記》,

其實很想問學生:「如果有一天你醒來發現你忽然變成一隻甲蟲,你有什麼感受?」

--2025/8/10


【可能】

最近在備課的時候,備到了「可能」這個生詞,讓我想到了程響〈可能〉這首歌。

這讓我想到人生常常都是在不確定性中前行。

--2025/8/6


【巧合】

最近輔導課來了兩位學生,

上著上著,就談到了家鄉的話題。

其中一位學生說她來自美國的Georgia State,另一位來自美國的Seattle。

 

剛好這兩個地方都待過一些時日。

--2025/7/29


有一次上課時,教「馬路」這個生詞,我問學生:「紅燈的時候,如果沒有人,你們會過馬路嗎?」
許多學生會心一笑。

後來,有位住在紐約的學生說,在紐約,紅燈時可以過馬路。
這就有趣了,如果是這樣,那紅綠燈的存在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2025/7/19


有一次華語課的時候,教到了「麵包」這個生詞,我問學生:「你們覺得麵包還是愛情重要?」有一位學生回答:「愛情重要,麵包更重要,因為可以買愛情。」真是簡單又深刻的回答。

--2025/7/12


有一次上課的時候,我問學生:「你們覺得 AI 時代,哪種工作最不容易失業?」
有位學生看起來一本正經地回答:「妓女。」

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孟子》說的:「食色,性也。」

--2025/7/5